困境中同舟共济 危机中携手共进 ——阳泉市财政局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税收增加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民营企业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经济成本上升,市场准入限制,政策稳定性、延续性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账款拖欠,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2025年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定向培育、定标帮扶、定点激励”三条路径,以务实举措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一、精准施策,找准切入点
梯度培育助“小树成林”。实施“小升规”培育计划,对首次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叠加兑现省级30万元、市级10万元奖励。2025年已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488万元,惠及53户企业,重点支持“小升规”“规范化股改”“专精特新”等潜力企业扩产提效,加速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技改升级促“老树抽新”。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下达2025年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改造资金9600万元,支持28户企业用于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等关键领域。通过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智能化水平,助力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夯实产业核心竞争力。
专业镇建设树“特色标杆”。抢抓省级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2025年下达郊区省级培育特色专业镇发展资金456.87万元、累计投入4456.87万元,支持郊区耐火材料专业镇发展,助力完善产业链配套、强化品牌培育,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高地。
二、精准定位,抓住着力点
融资担保助力降本增信。积极落实融资担保政策,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坚持减费让利,深化银担合作,创新担保模式,开发担保产品,提高服务效率,多维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担保服务覆盖市场主体数量倍增,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分险作用。2025年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已开展担保业务99笔,承保金额2.84亿元。
精准贴息放大政策红利。积极落实国、省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利用好中央、省级贴息资金,落实各级配套资金,优化操作办法和办理程序,扩大合作银行,提高基金放大倍数,为各类创业群体个人和小微企业纾困解难。2025年已下达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240万元,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应急周转释放资金活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优化使用流程,降低使用门槛,有力帮助更多服务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及时还贷、续贷。2025年已帮助30户企业及时续贷,使用应急周转保障资金总额5.89亿元;累计帮扶企业928户,累计使用应急周转保障资金154.61亿元,有效减轻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缓解企业高息负债风险。
三、精准服务,紧扣关键点
优化政府采购环境,指向比较准。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印发《政府采购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和《关于建立惩治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严禁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设置不公平竞争的条件、实施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
减负惠企扶小助弱,落点比较实。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印发《阳泉市财政局关于扎实稳住经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政府采购项目免收采购文件购置费,免收、减收政府采购投标和履约保证金,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采取预留采购份额、采购需求管理、价格评审优惠、免收投标保证金和优先政府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份额占比。
加大采购倾斜力度,效果比较好。通过预留采购份额、强化政策宣传等方式拓展政府采购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销路。截至目前,全市856家预算单位开通交易账号885个,自2020年起累计预留农村中小企业农副产品采购份额2026万元,实际完成采购2503.4万元,超额完成23.56%。其中,2024年度预留份额317.21万元,实际完成499.36万元,达成率157.42%,创历年新高。通过构建“以购代扶”长效机制,有效激发脱贫地区产业造血功能,形成“采购帮扶—产业升级—经济辐射”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紧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资金+服务+生态”全链条支持体系,以更实举措、更优环境护航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奔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企业科 武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