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决策部署, 按照《中共阳泉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和《阳泉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规划》工作要求,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形成了《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 2021年我市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纳入本次汇总范围的全市国有单位共计 1083 户,其中: 非金融类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下同)128户、地方金融企业(含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下同) 13 户、行政事业单位 942户。其中,市本级国有单位共计347户,其中:非金融类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下同)88户、地方金融企业(含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下同) 5 户、行政事业单位254户。2021年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统计范围较去年减少2户、增加1户、合并1户。减少的2户为阳泉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类)、晟鑫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证券类);增加的1户为阳泉融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类);阳泉市方舟信保资金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纳入阳泉融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非金融类国有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为238.30亿元, 同比增长5.8%;负债总额为 181.20亿元, 同比增长3.69%;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57.10亿元, 同比增长13.11%; 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0.19亿元,上缴税费0.87亿元。其中,市国资委监管的36户企业资产总额119亿元,负债总额93.68亿元,净资产25.32亿元,资产负债率78.72%,营业收入30.04亿元,利润总额-0.77亿元,上缴税金1.42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800.19亿元,较年初增加189.82亿元,增长31.10%;所有者权益总额107.42亿元,较年初增加19.42亿元,增长22.06%。其中市级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 178.21亿元,占全市国有金融企业资产的22.27 %。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应享有权益总额)67.12亿元,较年初增加16.83亿元,增幅33.47%。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531.19亿元,同口径增长45.36%;负债总额 124.39亿元 ,同口径增长8.69%;净资产406.80亿元 ,同口径增长52.43%。其中市级行政事业资产总额209.09亿元,同口径增长6.36%;负债总额101.23亿元 ,同口径增长1.86%;净资产107.86亿元, 同口径增长7.81%。全市行政事业性资产增长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按照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安排,我市开展公路资产清查新增入账公路资产,以及住房公积金纳入受托代理资产核算。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1年底,根据公布的土地调查成果,我市土地总面积为45.59万公顷,其中国有土地2.0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7%。在国有土地中,耕地166.07公顷,建设用地1.07万公顷,其他农用地和其他土地9957.24公顷。全市已查明矿产资源25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3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19种。全市现设置各类采矿权176座,其中煤矿48座,非煤矿128座。主要矿种保有储量分别为:煤炭76.13亿吨,铝土矿(耐火粘土)3.79亿吨,石灰岩1.96亿吨。全市现有 12 个自然保护地,总批复面积为24505.88公顷,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批复面积11017公顷;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批复面积5800公顷;省级森林公园7处,批复面积6455.51公顷;省级湿地公园2处,批复面积1233.37公顷。根据2004年阳泉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市本地水资源总量为5.06亿m3, 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0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60亿 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7 m3。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
(一)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情况
1、加强国资监管。完成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革。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第二批市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阳泉市市级事业单位办企业脱钩改革实施方案》,对16个党政机关、2个直属事业单位的52户市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进行了脱钩改革。完善制度健全追责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6”的违规责任追究工作制度,规范了责任追究工作方式,明确了责任追究工作路径和方法。在全省率先建成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截至2021年底,130户企业进行了数据上报,基本实现了对监管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企业大额资金去向、用途等方面常态化监测,进一步优化了监管方式和手段。推进企业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国企。截至2021年底,一级监管企业全部建立了企业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其中9户企业建立企业网站、13户企业建立微信公众号,提高了国有企业工作透明度,有效保障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深化国企改革。领导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国资国企改革“1+10”政策体系,制定了《阳泉市国企改革2021—2022年行动方案》和《阳泉市2021年国资国企改革行动计划》。22户“僵尸企业”全部终结破产程序。4962名职工进入失业保险中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为22户企业拨付资金1.5亿元,用于交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和发放无异议职工债权。在全省率先核销欠缴养老保险费及产生的滞纳金2.74亿元。市属企业外联合作取得新突破。市煤气公司与华润燃气合资公司山西晋东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成立运营,市交通集团与中铁融祥合资成立晋东物流(山西)公司,阳泉至蒙古国达尔汗国际联运班列开行。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教育机构剥离、医疗机构剥离、市政剥离、社区剥离、消防机构分类改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厂办大集体改革8项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驻地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正式协议签订和驻地中央、省属企业“三供一业”资产和管理职能移交。完成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涉及企业96户(其中:中央企业19户,省属企业16户,市属企业61户),涉及移交退休人员9.27万人,已全部完成移交,其中人事档案移交率100%,管理服务职能移交率100%。
(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推进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利用水泵厂厂房建设“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目前已建成阳泉记忆主题馆、多功能厅、工人大礼堂、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基础配套设施等,着力打造了我市城市发展新名片。通过股权无偿划转,将阀门公司划转至高新区管理,市阀门公司“搬迁重组、退城进园”顺利完成。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按照同类整合和上下游整合的方式,实施授权管理和整合重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华龙超市整合重组糖酒公司、百货纺织品公司,阳泉市押运护卫公司整合重组阳泉市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库整合重组西河滩粮食储备库、军粮供应站、粮油批发市场。深入推动混改激发企业活力。对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加快国企转型发展,2021年,市阀门公司、建设集团、交通集团实现产值、营收、利润快速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三)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情况
实行严格的资产交易制度,对企业的资产转让全部进场公开交易,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通过市产权交易市场对高压电瓷厂、电工机械厂、阳泉铝业、热力公司等21宗破产企业资产和闲置资产进行了公开转让,评估价7832.58万元,成交额8812.04万元,溢价率12.5%。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1200万元。
三、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一)国有资本布局和风险控制情况
1. 国有资本的布局
截止2021年底,纳入统计的13户地方金融企业实收资本总计73.06亿元,其中国有资本46.01亿元,占比62.98%。
分隶属关系看:市级国有资本31.48亿元,占比68.42%;县级国有资本14.53亿元,占比31.58%。
分组织形式看:国有独资32.68亿元,占71.02%;国有全资0.31亿元,占比0.68%;国有绝对控股0.02亿元,占比0.04%;国有参股13.00亿元,占比28.26%。
分出资形式看:政府直接出资32.98亿元,占比71.68%;国有企业出资13.03亿元,占比28.32%。
分行业类别看:银行及信用社类企业国有资本12.96亿元;保险类企业国有资本0.02亿元;担保类企业国有资本4.20亿元;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类31.06亿元。
2、风险控制情况
2021年,全市地方金融企业主动适应国家金融形势变化,落实风险防控监管规定。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做好底层资产穿透管理、推进依法合规建设等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通过构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体系,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完善贷后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对到期贷款的监测、预警和催收,强化新增贷款管理,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增强。截至2021年末,银行及信用社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2.21%,贷款损失准备金总额11.36亿元,拨备覆盖率151.56%;担保类金融机构担保准备金总额0.58亿元,拨备覆盖率76.85%,风险抵补能力稳步提升。我市防范化解工作有力有效,得到了人民银行总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国有资产监管情况
1、保值增值基本实现,国有“家底”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1亿元,增幅3.72%;净利润4.08亿元,增幅11.92%。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0.72%,资产负债规模平稳扩张,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下降,拨备能力充实稳定,经营总体情况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2、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管理行为逐步规范。按照新时期加强和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对国有金融资本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增强国有金融机构活力和控制力,促进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部分国有金融企业在集团层面建立了董事会,形成“三会一层”(三会一层: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治理结构。
3、服务实体能力增强,金融支持效益显著。落实国家、省级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小微、民营企业等政策要求,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全市银行及信用社类地方金融企业紧扣“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机制,不断加大对本市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信用社类地方金融企业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信贷投向重点向“三农”和小微倾斜,回归农村阵地,深耕农业市场。担保类地方金融企业在直接担保业务代偿风险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对接国家、省融资再担保体系,拓展创业人员融资担保业务、应急周转保障资金业务、信用保证基金业务。2021年末,我市银行及信用社类地方金融企业各项贷款余额338.95亿元,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初步实现了国有金融资本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目标。
4、重组融盛集团,做实做强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融盛集团规范运营及转型发展、做实做强的决策部署,完成《资产重组方案》中第一批运营管理类城际房地产、领航新能源等5家企业和股权管理类热力、自来水、建设集团3家企业的股权无偿划转工作。通过国有资产重组,扩大了资产规模,2021年12月底资产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完成了首批资产重组目标任务。成立法务、审计、评估、评级、发债等专业服务机构组成的主体信用评级联合工作组,有序推进资产重组、审计、评估工作,为实现主体AA评级创造条件。打造成集“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经营实体,为全方位推动阳泉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三)国有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情况
截至2021年底,13户地方金融企业无重大的国有金融资产处置及收益,本年度累计实现股利分红33.90万元。
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一)重点资产情况
1、土地资产情况
截至2021年底,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土地面积263.58万平方米,原值4.05亿元,净值3.96亿元。从使用状况分析:在用263.23万平方米,占比99.82%;待处置0.35万平方米,占比0.18%。
2、房屋资产情况
截至2021 年底,我市房屋面积 437.63万平方米,价值63.92亿元,其中办公用房面积 64.62万平方米,占房屋的14.77%;业务用房面积275.82平方米,占63.03%;其他用房面积97.19万平方米,占22.21%。从使用状况分析:在用390.38万平方米,占 89.20%,出租出借30.34平方米,占 6.93%; 闲置2.98万平方米,占0.68%; 待处置13.94万平方米,占3.19 % 。形成闲置和待处置的主要原因是机构改革单位撤并,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拆除部分房产、一些事业单位功能性用房拆旧建新。
本年度新增面积12.52万平方米,原值3.8亿元,为市县两级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后房屋面积相应增加;本年度处置面积1.98万平方米,原值0.37亿元,其中转让1.07万平米0.21 万元、报废0.91万平米0.16 万元。
3、车辆资产情况
截至 2021年底,我市车辆数量2585辆,原值3.94亿元,净值0.85亿元 。从使用状况分析:在用 2480 辆,占 95.94%,闲置 4辆,占0.15%; 待处置 101辆,占3.91%。
(二)加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21年2月份,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阳泉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阳泉市市直机关不动产集中统一管理办法》,为市直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实施和推进资产专项盘点并强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使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在对办公用房整体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使用阳泉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拓展了部分功能板块,形成“阳泉市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通用资产管理平台”,对各单位资产进行见物盘物、物账对应,采取准入制度下的开放使用,实现了资产管理具体到使用人。
三是对公路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推进公路资产入账核算。按照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2021年公路资产专项清查的通知》(财资〔2021〕117号)及省财政厅、交通运输厅的部署,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联合开展了全市公路清查工作。公路专项清查的汇总结果是:阳泉市、县(区)管护3597条编码公路,通行总里程5038.522公里,资产原值259.46亿元,资产净值253.41亿元。按公路经营与非经营性质分类,经营性公路1条,为娘子关至水峪段,通行里程20.552公里,原值18.38亿元,累计计提折旧3.90亿元,净值14.48亿元。其他编码公路3596条, 均为财政投资的非收费公路,通行里程5017.97公里,资产原值241.08亿元,资产净值238.93亿元。单独计价的桥梁42座/1540.69米,资产原值7450.12万元,资产净值7450.12万元。通过清查,2021年我市新增入帐公路资产127.71亿元。 截止2021年底,我市入账公路资产原值217.70亿元,资产净值215.55亿元。未入账部分,将在进一步核实的基础上于今年入账。
(三)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要求和目标,为多个部门调整安排了办公用房,涉及20个部门、1.1万平米;加大办公用房整合力度,解决了市群艺馆、交警二大队、公安局部分支队等单位多年租用办公用房的问题;针对部分单位办公用房老旧、分散等问题,进行调剂整合,着力支持改善办公条件。加快推进权属变更工作,完成市住建局原办公楼等五处不动产变更任务。完成了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做好2021年度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信息统计和巡检考核工作的通知》相关工作,对我市办公用房情况进行了核查核实,并整理闲置不动产资料,为下一步处置提供基础数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现了平台化集中统一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通过不断开发改进“阳泉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云平台”,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调拨、报废等线上预审。开展资产清查,对每件资产制作张贴条形码,条形码中包含有该资产形成时间、价格、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维修保养、具体使用人等信息,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使用人。目前已经完成市级133家单位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实行了半年巡检制,使用专用设备替代人工巡检。云平台的开发与使用,使通用资产管理手段进一步增强。
五、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
(一)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1、切实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开展了制止耕地“非农化”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划工作,建立了我市耕地“非农化”动态监测一体化管理系统,对全市耕地“非农化”实施动态监测。二是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管控,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2021年共报批建设用地9934.677亩。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开展了2009-2018年“批而未用”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2749.94亩。
2、扎实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开展了年度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核查工作,加大矿产资源价款征收力度,全年共收缴价款4.22亿元;针对我市非煤矿山存在的“多、小、散、乱”、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矿产品附加值偏低、超层越界开采突出等问题,起草了《阳泉市非煤矿山整合实施意见》,为下一步非煤矿山整合奠定了基础;投入1380万元,推动华阳集团西上庄矿煤层气勘查开发综合改革试点。
3、大力推进林草资源保护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2021年,全市完成营造林7.95万亩,义务植树280万株,魏家峪环城绿化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开工,目前已完成绿化1700亩。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通过评审。引导农民利用荒山荒地种植特色干果经济林,全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29.59万亩。全市国土绿化投入7000多万元,同比增长94%。二是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做好勘界立标工作。
4、加强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一是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开展了2.17万亩京津冀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验收工作;制定了高铁高速沿线生态治理修复初步设计方案;对华阳二矿矸石山进行“温度控制法”提标治理;完成矿山企业生态修复治理面积511亩;编制了《阳泉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已纳入省级项目库;收缴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6.14亿元、土地复垦费5.28亿元。二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积极开展森林保险投保工作,投保面积达172.8万亩;持续加强森林抚育工作,全市完成森林抚育6000亩;做好古树保护抢救复壮工作,开展了社会各界参与古树名木、林地、绿地认养活动。三是积极开展了古生物化石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自然资源重大制度建设落实情况
一是凸显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按照国家、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规划编制工作,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围绕建设“阳平一体”城市主中心,确立“北拓、中优、南联”的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了“一核两轴三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二是科学编制“十四五”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引导矿业权投放,编制完成了《阳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三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把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等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严格取用水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完成了对娘子关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现娘子关泉水流量不低于6m3/s的保护目标。
(三)自然资源保障经济发展和使用制度改革情况
一是有效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二是加快了“标准地”改革步伐。全市供应“标准地”20宗,面积1622.34亩,出让价款3.54亿元,是2020年标准地出让收入的3.33倍。三是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21年,征收、追缴采矿权价款4.22亿元。
(四)国土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情况
一是完成了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验收评估工作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工作,形成最新的国土利用基础数据,实现成果共享应用;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广度和深度,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集成的“一证一码、码上查”服务新模式。二是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按照分级与属地登记相结合的原则,起草了《阳泉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桃河、温河等河流、翠枫山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狮脑山国有林场等森林资源、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三是不动产登记进一步提质增效。全面启动阳泉市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并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完成首次登记房屋75172套,其中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房屋完成首次登记60169套,完成任务的86.41%;完成转移登记房屋54199套,其中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房屋完成转移登记45648套,完成任务的65.56%,圆满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五)自然资源执法监察情况
1、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2021年,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9次专项行动,对私挖滥采行为重拳出击,共出动巡查338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9660余人次;共办理完结涉及矿产的行政案件46起,罚没款189.41万元,没收非法采出的矿产品3989.6吨,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案件7件。
2、认真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按照卫片方案问责标准规定,全市2021年违法占用耕地面积447.27亩,全市违法图斑442个,已整改13个,整改率2.94%;已整改耕地面积91.63亩,整改率 9.61%。违法用地总宗数147宗,已结案34宗,结案率36.17%。
3、加大专项行动推进力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回头看”,清查整治违建别墅,对1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4、加大对毁林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市共发现办理涉嫌毁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案件28起,其中涉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件21起,盗伐林木案件3起,毁坏林木案件3起,非法收购珍贵野生动物案件1起,罚款总额共计141.74万元。
六、进一步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打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明确“两线”目标,因企施策。积极扶持进入“发展线”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对处于“生存线”的绝大多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式深化改革,确保5年内基本消灭亏损。二是持续深化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作用,对市属商业类的企业,实施授权管理和整合重组。推动商贸流通类企业整合组建商贸集团,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三是持续完善企业现代治理结构,开展公司制改革“回头看”。四是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清理长期不分红和长期亏损的参股股权。对破产企业中具备收储出让条件的市蔬菜副食有限公司等企业土地尽快组织收储变现,筹措改革资金。推动“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质量提升,开展“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回头看”,全力推动我市“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资金审计清算,规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
(二)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不断优化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规范完善金融国有资本基础管理体系,加快财政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相关管理办法出台实施进度。加强金融机构财务产权监管和风险监测,加强股权结构和资本穿透管理。二是强化地方国有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监督职责,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坚决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效管理。要大力引进国内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或管理团队。同时注重培养中层次和一线人才,建设有相应人才支撑和保障的运营机制。四是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突出政府性融担的准公共职能,实行优惠担保政策,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助力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五是推动融盛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做实做强。加快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基础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业务布局,强化资本运作,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六是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正确处理好提质增效等市场经营性基本要求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政策功能性要求的关系,防止脱实向虚。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市县两级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学习、培训,通过全面理解、贯彻、实施《条例》,推动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针对市级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况,尽快制定市级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办法,明确出租流程,规范出租行为,加强出租审核和日常监督。要明确目标,分类管理。指导监督行政单位更加注重降低成本,确保高效履职,事业单位更加注重资产的共享共用,盘活闲置资产,减少损失浪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债务风险,防止资产流失。推动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去年出台的《阳泉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和《阳泉市市直机关不动产集中统一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将党政机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统一变更登记至机关事务管理局名下,明确产权,理顺体制,实现办公用房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处置利用、统一维修改造、统一物业管理,真正实现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集中办公区,同时通过置换和处理变现,盘活闲置房产。要进一步加大盘活闲置资产力度,加快待处置资产处置进程,加强预算监控,有效控好资产“入口”。强化资产管理巡检,加快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和纳入平台管理进程。建立“公物仓”管理制度,对资产统一调剂、共享共用。加强对资产管理领域的秩序整治,针对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和重点督查,着力整治违规购置、处置资产,存量资产账实不符、新增资产未按规定入账,已使用在建工程未及时转为固定资产或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提升我市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继续推动我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落实,按照《阳泉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有序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清晰界定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逐步实现对全市河流、自然保护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覆盖。二是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三是着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持续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考核,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完善全市占补平衡土地指标储备库和应用平台,实行入库指标市级统筹,统一管理、统一收储、有偿使用,改变目前占补平衡指标告急的现状。四是创新完善生态修复体制机制。争取吸纳优秀的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因矿施策,促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五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全市非煤矿山整合,推进非煤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对于新设的露天矿山要以绿色矿山建设为方向和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六是“零容忍”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工作要求,综合运用遥感监测、巡查检查、视频监管等手段,加强监测监管,构建智能高效、全面覆盖、科学规范的常态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对非法违法采矿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从严从快、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加大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力度,严格实施“增违挂钩”机制,组织开展实地督导,对因查处整改不力等问题导致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和比例超标的县(区)限制用地审批。